台鐵改革的責任應該提升到行政院層級進行,徹底改革,避免憾事一再發生。
焦點三:LinkedIn也上車?大方表明正在測試「類Clubhouse」功能 自Clubhouse爆紅以來,各大社群龍頭紛紛跟進:不只Twitter推出Twitter Space,開放純聲音社群。Photo Credit: Discord Discord 的使用介面 Discord是一個起源於遊戲即時通訊服務的平台,在對話權限、使用介面上設計得十分簡潔易懂,不只平台免費、更無廣告干擾,深受用戶的喜愛。
而FLoC技術,則是將顏色相近的金魚放在同樣的池子裡,你只能選擇打包特定顏色的池子,無法細緻選擇要哪一隻金魚——但整體而言,大方向是類似的,廣告主可以選擇最重要的群體來投放廣告。為何Facebook廣告成本將持續上漲?這是由於疫情大幅且永久地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,以及商販的經營策略,許多線下零售商在疫情衝擊下,啟動了數位轉型的腳步,踏上了電商旅程,使得池中的競爭者增加,成本自然上漲。Googles current FLoC tests arent GDPR compliant Facebook CPMs are back at pre-pandemic levels – and theyre still growing LinkedIn confirms its working on a clubhouse rival, too Why Microsoft wants Discord? 延伸閱讀 Clubhouse之所以難以複製,就在於它的「極簡」 2020年App Store訂閱收益超車Google Play近四倍。Facebook廣告在2020年Q2表現慘淡,不過,在2020年5月後,Facebook廣告價格持續呈現上升趨勢。社群方面,微軟則有意收購短影音社群平台TikTok,並積極與圖像導向的社群平台Pinterest展開談判——可惜,這些努力始終未果。
其中,Facebook的CPM(每千次展示)費用飆升了38%,Aisle Rocket副總裁Jen Strojin預計,此一成本將在今年保持增長,並恢復到2019年的增長標準——不僅是恢復,更可能超越過往的水平。資料來源 Google starts trialling its FLoC Cookie-alternative in chrome。好比,台灣感染案例更低,因此採韓國政策就代表要增加現行Re,也就是放鬆現行管制。
楊宗翰舉例:「像美國肉品處理業、亞馬遜雨林工業的工人,很難在家工作,工作地就容易成為群聚感染的破口。林軒馳分析:「去(2020)年7、8月時,台灣幾乎毫無疫情。「我們根據模型裡人與人的互動參數,或是各國的防疫政策等,反過來推估計各國的R0。但另一群專家立刻出聲反對:「沒錢也會沒命。
但在經濟學家眼中,答案沒有這麼斬釘截鐵。後者並非我們熟悉的社會福祉,而是考量了個人感受的效用(utilities)總和,包括風險趨避(risk aversion)、跨時間的替代效果(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)等都納入衡量。
」他們主張防疫必須適度寬鬆,盡量維持日常生活,才不會把人逼上絕境。假設,世界各國都向好學生看齊,採用韓國政策防疫,各地的經濟狀況會變好嗎? 檢視經濟狀況的指標有兩項:實質收入(real income)和人民福祉(welfare)。一群學者嚴厲警示:防疫如作戰,務必嚴格限制邊境、在家工作,用盡一切手段把感染人數降到最低。若R0小於1,傳染人數變少,疾病便會逐漸消失。
」 另外,他們也加入Dingel and Neiman(2020)的「各國遠距工作指數」、牛津大學的「防疫政策指標」等重要指標做為運算參數,以提供「客製化」的結果供各國參考。當R0越大,代表疾病擴散快,疫情越難控制。結合流行病學、國際貿易各項參數來建構模型後,研究員開始進行模擬推算,了解不同的防疫政策下,經濟表現有何差異。如果以台灣做參照,各國經濟活動都要shut down(全面中止),」台灣就像平行時空,R0太低,多數國家難以企及。
簡單來說:當疫情愈穩定、個人收入愈平穩、一國的人民感受愈好,福祉就會愈高。」 因此,若一個國家產業愈能遠距工作,經濟衝擊也相對愈小。
第一步,先了解各國疾病傳播速率。」 許文泰解釋:「每個國家的國情、防疫措施都不同,例如亞洲人習慣戴口罩,歐洲人打招呼會親吻,所以我們進一步去『客製化』各國狀況──結合各國的R0、防疫措施,去計算出對應的有效傳染數(EffectiveReproduction number,Re)。
各國國情不同,客製化找疾病傳播速率 帶著這樣的問題,團隊以2020年初至7月22日的資料為基礎,建構出一套經濟學運算模型,檢視不同條件對疫情擴散、經濟損失的影響。至於,為何對照組是韓國,而非超級優等生台灣?說來有趣,答案正是台灣太「模範」了。兩邊爭吵不休,你怎麼決定? 許多人的答案或許直觀:防疫首選應該愈嚴密愈好,最短時間、最高防堵。即使國內封城,人們還是可以遠距作業,以及透過國際貿易互通有無,經濟衝擊就可能降低。要特別說明的是,「套用韓國政策」並不是模仿施行一模一樣的政策,而是「讓疾病傳播速度限制在某個數值(Re)之下」。但即使是同一種疾病,R0也並不是統一的。
例如,總體經濟學家大多忽略國與國互動,沒有納入國際貿易觀點。防疫是公衛與經濟的拔河 想像一下,你現在是防疫團隊的決策者,此時正與各領域專家開會。
國際貿易學者則鮮少探討是否有共通的防疫政策。因此,3位學者試圖更全面地找出:在開放經濟體中,什麼才是最佳的防疫政策? 另一個關鍵動機是,他們發現權衡健康與經濟議題,國內輿論幾乎一面倒,「新聞裡的學者專家基本都是公衛或醫學背景,」防疫是公共衛生與經濟的拔河拉鋸,畢竟健康重要,但放眼各國,長期全境關閉、封城禁足已衝擊眾多產業和商家的營運,擊垮無數家庭生計,因此也絕不可忽視經濟問題。
首先,新冠肺炎的衝擊百年罕見,但目前的國外研究多半仍有限制。為何遠距工作要納入模型?原因是,遠距工作的可行性也會同時影響疫情傳播、經濟衝擊。
實質收入較好理解,即是指一國的實質GDP。採訪撰文:蕭歆諺|美術設計:林洵安 拚經濟 vs. 顧性命,防疫政策可能兼顧嗎?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,各國紛紛祭出的嚴格手段,封城、禁足、邊境管制。參照韓國防疫,「短期」經濟變好或變壞? 他們先以第一波疫情的模範國韓國作為參照。但這類政策宛如雙面刃,控制人流接觸、傳播疫情,也可能同時衝擊經濟
後者並非我們熟悉的社會福祉,而是考量了個人感受的效用(utilities)總和,包括風險趨避(risk aversion)、跨時間的替代效果(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)等都納入衡量。參照韓國防疫,「短期」經濟變好或變壞? 他們先以第一波疫情的模範國韓國作為參照。
「我們根據模型裡人與人的互動參數,或是各國的防疫政策等,反過來推估計各國的R0。首先,新冠肺炎的衝擊百年罕見,但目前的國外研究多半仍有限制。
」 另外,他們也加入Dingel and Neiman(2020)的「各國遠距工作指數」、牛津大學的「防疫政策指標」等重要指標做為運算參數,以提供「客製化」的結果供各國參考。即使國內封城,人們還是可以遠距作業,以及透過國際貿易互通有無,經濟衝擊就可能降低。
」他們主張防疫必須適度寬鬆,盡量維持日常生活,才不會把人逼上絕境。例如,總體經濟學家大多忽略國與國互動,沒有納入國際貿易觀點。簡單來說:當疫情愈穩定、個人收入愈平穩、一國的人民感受愈好,福祉就會愈高。防疫是公衛與經濟的拔河 想像一下,你現在是防疫團隊的決策者,此時正與各領域專家開會。
但即使是同一種疾病,R0也並不是統一的。」 許文泰解釋:「每個國家的國情、防疫措施都不同,例如亞洲人習慣戴口罩,歐洲人打招呼會親吻,所以我們進一步去『客製化』各國狀況──結合各國的R0、防疫措施,去計算出對應的有效傳染數(EffectiveReproduction number,Re)。
至於,為何對照組是韓國,而非超級優等生台灣?說來有趣,答案正是台灣太「模範」了。因此,3位學者試圖更全面地找出:在開放經濟體中,什麼才是最佳的防疫政策? 另一個關鍵動機是,他們發現權衡健康與經濟議題,國內輿論幾乎一面倒,「新聞裡的學者專家基本都是公衛或醫學背景,」防疫是公共衛生與經濟的拔河拉鋸,畢竟健康重要,但放眼各國,長期全境關閉、封城禁足已衝擊眾多產業和商家的營運,擊垮無數家庭生計,因此也絕不可忽視經濟問題。
實質收入較好理解,即是指一國的實質GDP。國際貿易學者則鮮少探討是否有共通的防疫政策。
留言0